琼山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 2022-10-28 17:21   来源:海口市琼山区发改委  作者: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海口市琼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琼山区委、区政府的相关文件编制。在制定原则上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保持一致,在发展战略和实现目标上与《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布局和具体要求进行对接。

《规划纲要》是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2011年—2015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乡镇总体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措施的重要依据。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统筹制定规划期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琼山区新一轮的发展。

本《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3月3日经海口市琼山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公布实施。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琼山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海口市打造“四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敢想敢干敢做事,跳出“南控”求发展,五大“板块”齐发力(即新农村建设板块、云龙产业园区板块、滨江新城板块、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板块和府城旧改板块),抓稳定、谋思路、促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2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下同)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24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3元,年均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5.8亿元,年均增长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86亿元,年均增长15.8%。上述六项指标均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指标。

附表一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一五”预期指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预期

年均递增

2010年完成

年均递增

一、地区生产总值

50.1亿元

12.5%

53.21亿元

12.8%

第一产业

10.3亿元

7.4%

12亿元

8.2%

第二产业

17.49亿元

15.5%

16.78亿元

15.1%

工业

14.06亿元

15.7%

12.68亿元

15.8%

第三产业

22.31亿元

13%

24.43亿元

13.8%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95亿元

15%

35.8亿元

36.4%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亿元

12%

27.86亿元

15.8%

四、财政总收入

7亿元

10.7%

13.9亿元

26.9%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97

9%

13224

11.3%

六、农民人均纯收入

5000

9.2%

5623

11.8%

七、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3%

八、人口自然增长率

7.5

7.9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2.631.545.9,与2005年产业结构25.630.344.1相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还表现为:

农业结构优化。六种主要优势农产品产量普遍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5.42万吨,比2005年(下同)增长2.5%;瓜菜产量14.87万吨,增长28.2%;水果产量15.2万吨,增长52.6%;橡胶产量0.86万吨,增长80.2%;胡椒产量0.22万吨,增长28.7%;畜禽总肉量2.95万吨,增长94.1%

工业稳步发展红塔卷烟、文盛矿业、迪爱生螺旋藻、南国食品、万达包装等重点企业生产稳定,家俱和服装等乡镇工业持续发展。

商贸繁荣兴旺。南北水果批发市场、天茂商场、国美精品府城店、家乐福超市、永安大世界商场、塔光陶瓷城、金鹿灯具装饰大世界等交易活跃,丽华大酒店、龙泉海鲜酒楼等餐饮酒店生意兴隆,府城商圈日益成型。

——投资十分活跃

明光国际大酒店、绿色佳园·天上人间、滨江帝景(一期)、E世纪广场等房地产项目相继竣工,云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一期)、海南红塔卷烟易地技改项目、海南共享钢结构、龙侨渔业水产品加工基地、海口户外休闲运动中心、南国·威尼斯城、绿色佳园·江畔人家、滨江帝景(二期)、联华国际、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红城湖公园综合整治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投资强度大,资金到位较好。

——市政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滨江西路、货运干道(一期)、海瑞大桥、海口绕城高速公路、朱云路扩建改造工程以及中山北路等六条老城区街道的改造和建国一横路、振兴路扩建工程相继竣工通车。完成了琼州大道、凤翔西路和国兴大道等街景的立面改造,完成了府城和龙塘镇污水管网建设和府城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中央新增农村公路投资项目建设的任务。全区新建垃圾转运站9个(其中镇6个),新建公共厕所4座改造6座。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举全区之力,全力推动“33311”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即朱云路、墨客村和夏瑶村三个旧城改造项目,绿色佳园·江畔人家、滨江帝景、联华国际三个地产项目,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海口户外休闲运动中心、南国·威尼斯城三个休闲项目和一个滨江新城起步区项目及一个云龙产业园区项目),并开始启动了红旗、云龙、旧州、龙塘、三门坡等五个中心镇建设。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百村联创百里新农村长廊”的建设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区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2010年,全区已创建的文明生态村达497个,占自然村的65%,其中示范村80个,形成了以龙鳞村、加乐湖村、南畴湖村、本立村、田心村为代表的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推动了“乡村游”和“农家乐”,并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大力推广“六型农业”(基地型、循环型、庄园型、市场型、加工型、都市型)和“百头千户”工程,推进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导农民走上了发展绿色农业、精致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新路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饮水难、走路难、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教育“两基”成果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捆绑式”教育改革试点成果显著,府城地区学位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积极成绩。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卓有成效,科技110成为科技推广的主渠道。文体事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质量兴区、安全生产、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双拥工作都取得新成果。中小学危房改造、琼山中学高中部校区、琼山一小扩建项目、卫生院危房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琼山文体活动中心、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海口疾病控制中心等一批保障民生工程相继竣工。建设廉租房5万平方米,建设旧改安置房8万平方米。升级改造农贸市场3个,在5个中心镇均建立了小型超市。775个自然村全部喝上了深井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75%

——生态环境状态良好

加大了红城湖、美舍河等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府城地区污水截流并网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水质明显改善,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园、街边绿地等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园林景观进一步优化。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实心粘土砖厂等高耗能、污染重的企业开始淘汰;加快了云龙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土地集约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村沼气等生活节能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开展“五大整治工程”,初步实现了城乡环境一体化的目标。

五年来,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第二产业比较薄弱,2010年工业增加值未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受财力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难度增大。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条件与环境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时期。既有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也有国内通胀预期、资金投放收紧、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诸多风险挑战的压力。因此,“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攻坚克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改革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为实现富民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开始了重大调整。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12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南未来10年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进入一个发展上升期。

——良好的发展平台

按照海口市“十一五”规划的六大目标,实施打造“四地一中心”战略已如期或超额实现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今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修通跑道”。

——优越的发展条件

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是区域发展的四大内因。琼山区地理区位优越,土地面积广、人均土地资源丰富(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近一倍);生态基础好,淡水资源充沛(全区拥有95个山塘水库和2.2万亩水面),滨江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是海口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交通优势明显,具有独特的临空、临江、临路、临站“四临”(临美兰国际机场、南渡江、东线高速公路、东环铁路新海口站)优势。

——扎实的发展基础

新农村建设、云龙产业园区、滨江新城、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和府城旧城改造五大“板块”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工业运行形势良好,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项目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尤其是思想统一上下一致,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构高效、协调和规范运转,为未来的大发展构建了更加牢固的发展基础。

第二章“十二五”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方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海口市加快建设“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的战略目标和“三市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立足琼山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确定位,突出“南优”发展思路,城区带动城郊集镇带动农村、项目带动开发,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走出一条城乡互助互惠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

第二节战略定位

“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四区一园”。即新兴低碳工业实验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生态休闲旅游先行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和中心城市后花园。

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新兴低碳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推进“七型”农业的发展,推进府城旧城区改造、滨江新城和国兴大道南片大英山中央商务区建设,推进以海榆东线公路为主轴的百里田园生态休闲长廊和以南渡江为主轴的百里滨江生态旅游长廊建设,突出抓好民生工程。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整合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一山四水”(大英山和南渡江、美舍河、响水河、红城湖)优势合理布局主城区建设,科学谋划城市发展,城乡经济互助互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做强新兴低碳工业实验区。立足毗邻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以云龙绿色低碳现代产业示范园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为方向,打造现代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和现代物流区,走出一条高新产业、低碳园区和新型能源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做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七型”农业(基地型农业、庄园型农业、加工型农业、都市型农业、专业合作型农业、循环型农业、设施型农业)的发展,构建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无疫化,将琼山区创建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做大生态休闲旅游先行区。充分挖掘休闲农业资源、南渡江原生态资源,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建设区、镇、村生态休闲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南渡江·乡村特色的绿色慢行系统,提升海榆东线百里文明生态村休闲旅游长廊品位档次,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把休闲旅游业做大,打造“休闲在琼山”的品牌,创建海口市生态休闲旅游先行区。

——做优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充分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实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以传统文化展示、特色现代商业、旅游休闲为主的复合型的府城特色街区,围绕古迹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做好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完善府城作为海南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功能。

——做美中心城市后花园。紧扣海口市打造“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的建设目标,依托百里文明生态村休闲旅游长廊、南渡江滨江生态资源,以及府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人文资源优势,以人文生态建设做先导,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海口市历史文化厚重、生态景观优美、城乡互助互惠的后花园。

第三节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77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至2015年,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居民分享发展的成果。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00元,年均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生态文明再上台阶

继续落实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提升农村文明生态村水平的新思路。2015年,全区80%以上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COD排放总量(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严格控制在海南省下达指标内。新兴低碳工业、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成为区域发展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航标。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至2015年,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业和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推广和创新服务体系,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一档先进县(区)行列。

附表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一五”完成情况

“十二五”预期指标

2010

年均增

长率%

2015

年均增

长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3.21

12.8

90

11

预期性

二、财政总收入

亿元

13.9

26.9

24

12

预期性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累计116.59

36.4

累计277

15

预期性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86

15.8

64

18

预期性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24

11.3

23300

12

预期性

六、农民人均纯收入

5623

11.8

9100

10

预期性

七、人口自然增长率

7.95

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

约束性

八、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

约束性

九、生态环保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COD排放总量(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严格控制在海南省下达的指标之内。

约束性

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琼山丰富的特色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实施质量兴区方针和优势产业的高科技项目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大力发展新型低碳工业

推进新兴低碳工业实验区,要围绕延伸新型工业产业链,抓紧推动一批利用优势资源、节能减排、科技含量高、集约化发展水平高的工业项目。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后续产业链及各种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孵化一批。抢抓发展机遇,打造园区经济。

——加快云龙产业园区建设。云龙产业园区是琼山建区后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个高科技低碳产业园区。云龙产业园区移交高新区后,要配合做好园区的各种服务和协调工作,包括在基础设施、土地整合、招商引资、招商选资等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使之真正建成海口市工业经济的名片,不断壮大琼山税源。

——启动谭仙深加工园区前期工作。充分借助定安塔岭省级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的影响,沿谭仙大道谋划谭仙深加工园区,使之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科普和高新技术推广基地,节能环保型建材工业基地和加工产业转移基地,着重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保健品、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业,重新打造新的产业基地和平台,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谭仙深加工园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发展道路。

第二节优化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围绕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目标,全力打造海榆东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七型”农业,提高热带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力推广设施灌溉、地膜覆盖育苗等生产技术,提高设施农业在冬季生产中的比重;继续实施农产品产业推进计划。科学布局农产品生产区域,搞活土地流转,培育农业产业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科技110,进一步建立农业服务网络,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突出各镇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和生态畜牧业。大力培育和提升琼山优势品牌,在巩固发展原有农业种植优势品种橡胶、胡椒、香蕉、瓜菜、花卉、荔枝、龙眼的基础上,把大坡牧容鸡、甲子绿头鸭、家猪、黄牛、红旗曾氏乳鸽、云龙淮山以及红土地区薯类、黑、沙土地区豆科类等土特农产品品牌做大,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查制度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基础设施。要认真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小型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和千亩以上田洋整治以及灌溉渠道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创办设施农业基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琼山要朝着打造省会城市商业中心的目标迈进,有计划、分层次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逐步提高商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商业服务业的档次、规格和水平,使琼山的商业服务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从低档次向高档次模式转变。分步骤、分层面、分区域发展步行购物、休闲娱乐、体验消费,积极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营销模式,全面提升商业水平,推进商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经营,挖掘商业服务业文化内涵,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品牌创新行动,改变琼山商业服务业的落后状况。

在府城核心区包括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朱云片区范围等,要通过旧城改造,力争将府城忠介路、宗伯里一横、宗伯里二横、县后街、县前街、少史巷、万寿亭路、福地前街、福地后街等打造成井形连片的高标准、高水平购物步行街区;打造成百货、零售、餐饮、酒店、宾馆服务、休闲娱乐、体验消费、生物保健、美容疗理、古文化旅游综合性新型商业现代服务业的高地,进一步提升府城商业圈品位。

在府城三公里至椰海大道连同迈片区,大力发展商业批发业、仓储业、农副产品物流业;认真做好朱云片区、滨江新城的商业规划布点,有选择的引进商业项目,改善中心城区商贸环境,大力发展大商业大现代化服务业。预留可满足国际品牌的大型购物广场、主题购物公园和免税店的建设用地,建设免税商场。大力发展金融证券业、会议会展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生态消费、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

在南渡江沿江地带,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形成高品位的不夜城经济;在东环铁路新海口站周边打造新的高档次商业圈;在商业城区认真规划建设大型智能停车楼(场地),满足游客和市民的出行和停车需求。

第四节积极发展生态人文旅游业

“十二五”期间,要发挥琼山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分门别类,综合各种旅游要素,以“乡村游”、“农家乐”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人文旅游业,创建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个性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产品项目,使琼山旅游业上新的台阶,提高旅游竞争力。到2015年,酒店床位达6000张,接待旅游人数累计达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6亿元。

——构建生态与人文旅游精品体系

提升府城地区历史文化品位。把府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自然生态资源加以捆绑,开展府城一日游。大力挖掘府城古文化潜力,做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销工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时代韵律,利用府城千年民间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尤其是府城元宵换花、换青、民间军期、茶楼社唱、木偶、土戏、技艺表演、故事会等,诠释和渲染古城文化特色,以提升府城的文化品位,使古城的文化品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旅游观光、现代服务业中发挥作用。

构建“一廊三区”乡村旅游新格局沿海榆东线为主轴,以云龙、红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百里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造“百里乡村游长廊”。以旧州古渡口码头、侯家大院、龙塘地震玄武石文化、木雕陶艺文化、珠崖郡遗址文化、新谭古村落建筑文化、南渡江舟楫江炊文化为特色资源,打造旧州、龙塘古文化旅游区;以云龙镇琼崖工农红军改编旧址、冯白驹将军旧居、玉仙村,红旗镇本立村、泮边村等老区革命村庄为特色资源,打造云龙、红旗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南国·威尼斯城为支撑,以万亩橡胶、万亩胡椒、万亩荔枝、龙眼、万亩香蕉、万亩菠萝等热带绿色经济作物、热带水果为特色资源,打造三门坡、大坡、旧州、甲子的大农业生态、大绿色田园、大低碳经济观光体验的生态文化养生旅游区。

打造百里文明生态村休闲游品牌。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多元共存、互利共赢的城乡社会美好生态图景。推进百里乡村生态人文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文明风尚。利用龙鳞村、加乐湖村、泮边村、本立村、田心村、多谷屯村、堆插村等一批文明生态村庄,积极谋划建设文明生态村“乡村游”、“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将农味、乡味、自然生态和热带风味综合开发,吸引游客,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居民俗为卖点,让企业、农村、农户之间动对接,把文明生态村建成游客向往的胜地。要根据《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要求,结合红旗、三门坡、旧州、大坡等镇创建文明生态村乡村游、农家乐度假休闲游的实际,先行试点,建设绿色慢行系统。绿色慢行系统要以镇为单位,自成一体,实现全区绿色慢行通道全覆盖,要精心策划乡村旅游线路,开办乡村旅游网站,制作乡村旅游指南,设置自助游、自驾游等服务栏目,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学农家活、享农家乐、结农家情”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新时尚,不断推动全区文明生态村乡村游、农家乐休闲度假游向更深层次发展。

——建设有规模上档次显特色的景区景点

红城湖水上公园

红城湖是海口市城市著名湖泊,对突出城市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海口“十二五”规划高品位建设改造的最主要的市级主题公园。水是红城湖的优势,红城湖开发建设要以水为背景做文章,力争把红城湖水文化与四周的景观匹配规划,特别是南部、东南部的道路、房屋建筑一起规划整合,充分挖掘其潜力,拓宽水面,加大绿化,建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永久性标志建筑物,增添湖光景色。将海瑞故居及其展览馆等古文化重新设计规划改造,纳入红城湖建设范围,提高红城湖知名度。使红城湖真正成为一个为市民、游客提供活动、参观游览的在省内外具影响力的湖泊风景区。

凤翔生态公园

“十二五”期间,凤翔公园被定为市级公园进行开发,要保护好现有资源禀赋,按照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大片湖面营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景观,把凤翔公园建成山水相间的文化园林,形成“北有万绿园,南有凤翔公园”的品牌格局。要高标准、高水平进行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整治,使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范标准,要对公园旅游观光进行硬配套,提高观赏性。同时,严控公园周边乱排乱放、乱搭乱建行为,使凤翔公园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响水河湿地景区

要编制响水河综合整治规划,保护利用响水河湿地资源。响水河湿地从新大洲大道响水桥起至东线高速路,以水面为主,间杂丘陵和野生林木,湿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和生态功能较强,具有较大经济、文化和科学价值,有利于生态公园建设。随着滨江新城的开发建设,要争取市政府支持,对响水河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进行生态分类,做好预先规划和开发前的保护工作,严禁人为破坏,使响水桥一带湿地今后成为琼山区生态水面园林开发建设的原生地。

滨江西带状公园

带状公园全长12.4公里,规划面积191公顷,分江滩生态层、江堤观光层、城市休闲层进行设计开发,在琼山段约有5公里,景点有湿地公园、沙坡岛景观、旧铁桥景观,能从历史和自然生态的角度反映琼山的时代特征。我们要借助滨江公园建设的平台,做足水字文章,激活沿江旅游经济带。

第四章推进城区发展和农村城镇化

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大力推进府城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把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化作为引领琼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振兴的动力和增长极;重视城市、经济、市场的相互关系,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发展城市经济,扩大城市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第一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把城区基础设施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优先安排道路、垃圾处理、排污治污和节能减排工程,使琼山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中夯实基础。

配合市政府做好龙昆南路延伸线、五指山南路、高登东路、高登西路、中山南路延长线、河南路、桂林路、儒俊路、美舍河环河路等城区主要道路建设,建立府城大城区架构,全面启动滨江新城市政道路和给排水、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云龙产业园区“三路两桥”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的路网铺设,5万吨/日给水厂,两座10千伏开闭供电线路和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连接美兰机场燃气管道的安装;抓紧完成新建全区乡村道路160多公里里程和7个镇部分街道硬化和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集站点、公厕及龙塘南渡江上游水源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更新和增加城区生活垃圾清运车辆。

第二节推进旧城区改造

要继续以旧城改造为抓手,抓好城市建设,加快朱云片区、墨客片区、夏瑶片区等旧城改造,同时启动凤翔(迈仍)片区旧改工作,旧城改造要走先规划安置后拆迁的道路,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征收与补偿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府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升级整合工程。古城改造应坚持保护与改造并重的原则,保持“七井八巷十三街”格局,突出文化特色,体现古城风貌。对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胜古迹、重要民居、古建筑包括古楼、古寺、古亭塔、古牌坊、古井、古用物等如五公祠、海瑞故居、丘浚故居、丘氏祖祠、丘氏民居、琼台福地、琼台书院、琼州文庙、鼓楼等50多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应加以保护。对一些已被毁的大型历史文物古迹,如上丹村明昌塔、琼州文庙、玉皇庙、郑鸿鹄会魁牌坊、海南诸子百家姓氏宗祠、寺庙等,有条件的要进行修复。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力争有计划地对一批老街巷和府城历史文化核心区进行改造,穿直拓宽,建设一批骑楼街和传统意义的古行街,打造井形连片的高水平高档次步行街、景观街,分散府城老城区过量集中的人流、物流、城市贸易流。建设一批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纪念性铜铸塑像,突出城市特征,尽现古城风韵。对没有保留价值的老城区,要运用市场手段进行整合,使古城新城相互辉映。府城人车混乱堵塞的状况日趋严重,要全面进行整治,要对中山路、文庄路、建国路、新城路、高登路实施严管,打造古城无障碍交通系统工程,此外,要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完成海榆东线高速路琼山侨中立交桥入口至货运大道以南城市铁路轻轨处路段两边封闭护栏的拆除申报,改本段东线高速路为城市内道,开通与货运大道互通立交,解除南部城区交通和城市扩容压力。

第三节推进滨江新城区建设

滨江新城区域功能定位为:海口市东南部区域公共中心,南渡江畔新型生态居住区,海口市滨江休闲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区域之一。“十二五”期间,要全力做好滨江新城(东临南渡江,西至海榆东线公路,南至新大洲大道南侧,北至凤翔路北侧)的规划,做好800多公顷起步区项目建设,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按照“先路网、后项目”开发建设原则,配合市政府做好路网建设工作和项目落地工作。依托南渡江自然资源优势,把滨江新城打造成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行政服务为一体的滨江休闲产业带;向江(南渡江)、向林(响水桥植被林带)和水系环绕的SOHO公寓居住和文化创意中心以及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为主的综合性片区发展。重点抓好滨江新城起步区基础设施以及起步区内已启动的绿色佳园·江畔人家、滨江帝景(二期)、联华国际仁邑小区以及琼山第二办公区项目的建设。在新城区建设中大胆鼓励创新,先行先试,发展个性张扬、高低有序、大小组合、相互匹配具有立体感观的新型建筑群。

第四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壮大镇域经济,重构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坚持产业兴镇、特色立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在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建立镇域经济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墟镇个性特色和风格建筑,改善墟镇街道建筑立面景观,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能力,带动农村发展;承接城市转移功能,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云龙镇:依托美兰机场和云龙产业园区,做好服务嫁接,打造以红色旅游为文化底蕴、以绿色生态宜居为格调、以产业支撑为主导的具有欧陆风情特色的卫星城。

——红旗镇:借助荣丰花卉产业等项目开发,以“一墟三水”为背景,高标准规划建设,打造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创意、多业并进、红色历史、绿色生态、文化特色突出的花卉风情小镇。          

——三门坡镇:以大农业为主线,以龙湾国际高尔夫产业匹配互动,打造以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为主的资源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绿色休闲小镇。

——旧州镇:挖掘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打造以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历史文化趣味厚重的古韵小镇。

——龙塘镇:盘活滨江资源及发扬手工艺传统,集约发展服装和餐饮服务业,打造以服装加工和滨江餐饮服务业为主,具有雕刻、制陶手工业特色的服装小镇。

——甲子镇:立足高岭土资源开发、瓜菜出口种植传统以及毗邻定安县城和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实施工农业齐头并举,沿谭仙大道打造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节能环保型建材业为主的特色加工小镇。

——大坡镇:利用大土地大森林大生态大资源优势,推动镇场共建,打造以热带作物、热带养殖、竹制品编织业、热带旅游、绿色慢行覆盖的文明生态小镇。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各自特点,注重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对接。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定存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空间置换方式,整合集体土地,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要着眼于中心镇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把中心镇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打包,确定开发的总量目标、性质类别、规模层次、范围步骤和品位档次,开展招商引资、融资活动。同时争取把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功能配套项目列入市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确保建设资金到位。

全区各镇“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红旗镇

红旗大道、道崇路改造及26条巷道硬化、亮化,文化公园二期,饮水、污水处理工程,扩、新建2000吨容积冷藏库,墟镇生态循环沼气工程,“节水滴灌”设施农业及农贸市场改造等。

云龙镇

云龙产业园出口路、云龙一环路、丽江路和街道基础设施改造,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新集贸市场、商业中心等建设。

三门坡镇

红明三横街及墟镇街道硬化、绿化、美化,墟镇排污管网,物流中心,无公害绿色瓜菜基地和水果基地等。

龙塘镇

铁龙路重建,污水管网配套,南渡江水源地护堤,排污治理排水排涝工程,珠崖郡遗址考古保护工程,传统手工艺、服装产业化项目等。

旧州镇

云定公路改造工程,墟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墟镇道路硬板化、路灯改造建设,公厕清洁系统工程,自来水厂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等。

甲子镇

改扩建谭仙大道、硬化甲子墟街道、开通甲子新街道至甲子中学道路,镇墟及仙民片区的排污治理、甲子镇农村引水安全工程等。

大坡镇

生态文化公园、墟镇街道硬化绿化、排污治理工程等。

第五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十二五”时期,要加大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循环经济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收费,促进企业治污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高新技术、低能耗、低排放项目,加大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回收的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农村沼气、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蔗渣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做好农业生产的科学用水用肥用药,加强水肥和农药管理,逐步完善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继续推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的建设力度。加强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和综合整治。继续加大“五大工程”建设力度,促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一体化。继续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公益林保护与“三边”防护林建设力度。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公益林管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木材流通管理、林地征占用等工作,严厉打击和查处毁林开垦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滥捕滥杀野生动物行为,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耕地的保护管理,杜绝非法占用耕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提倡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绿色生态环保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健康文明消费,使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小区等,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节加强节能管理工作

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延续性”环境保护原则,把中央关于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扭转工业、城镇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的上升趋势,坚持能耗下降指标,坚持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严格执行海南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并将其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要实施战略性新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做好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工作。在城市主要街道、广场和主要公共场所安装使用新能源节能灯和节能技术设备,在各类公共建筑和低层民用住宅率先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强蓄能、变频、节能灯等节能减排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技术。鼓励民用建筑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使新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重有进一步提高。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到2015年,在重大项目建设和大型公共设施运作中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构建低碳发展模式中,各级政府要做好引导,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造,要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培育节能环保企业。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门槛,加强节能、节水和降耗工作管理,提倡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高效的生产模式。

第三节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立足“避防为先”的战略思路,高度重视,科学安排,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筑安全屏障。

加强对三防指挥系统能力建设,做到救灾防患要有制度支持,对台风、水涝、火灾、地震等有关自然灾害有深刻认识,加强对灾害事故隐患做全面调查,摸清水库库堤、江河水坝、山坳田洋低洼积水地方、高山陡坡易崩塌地带以及承受能力差的破旧危房危楼的情况,做好全面规划应对自然灾害的建设。一旦有灾情事故发生,要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应对及时,防控有序;要突出抓好灾情预警,紧急避险,转移群众等救灾防范的关键行动;要及时快速,发动群众,互保自救与政府救助相结合,及时转移受威胁的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可能减少损失。要保证受灾群众生活有着落、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及时医治,不发生大的疫病疫情。要以人为本,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恢复生活秩序后恢复项目建设的原则,抓好基本公共服务、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供给,使群众受灾不受难。对灾害事故预测评估,对各种隐患险情要进行排查整改加固,分级防护,注重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探索灾害规律,制定措施和设防标准,构建防灾减灾安全体系,促使防灾减灾工作在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作中不断提高实战能力。争取市政府加大投入,加大沿江沿水地带防洪楼建设,保障低洼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琼山区的民生工作重点是“教改”、“医改”和“城乡低保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和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实“中心城市后花园”建设的基础和内涵,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结合省、市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健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设施完善的教育强区目标。

——提高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力争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支出接近地区生产总值的4%。大力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农村建设规划,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合理规划教学点布局,改扩建农村中心小学,积极推行农村小学寄宿制。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使各学校校舍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加大学校规范化建设,提高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数量。到2015年,城镇3-5岁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一至二年教育,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全区各类学校基本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推广优质学校与郊区乡村小学资源共享捆绑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城区优势学位紧张的局面,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加强教师岗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试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城乡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继续深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到2015年,力争“捆绑式”办学的规模基本覆盖各镇中心小学。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初级中学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实现教育模式多样化。紧扣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打造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走职业教育品牌化道路。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和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培育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业、创新、创优能力的公民。尤其是构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体系,加强未成年人良好道德的培养。加强文明环境、文明秩序、文明出行、文明购物、文明旅游、文明社交、文明驾车等的宣传教育。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市民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进一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为“十二五”规划落实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设立社区教育基地,以社区教育基地为基础,促进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全面发展,初步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围绕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加大推广“捆绑式”办医,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即:加强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防御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升卫生服务保障能力。重点加快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府城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统筹城乡之间、医疗与公共服务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之间的发展,兼顾中西医结合。“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和完成一批门诊楼房(室)设施的建设,在重大技术和先进设备引进上要有所突破,医疗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整合运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农村卫生室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重点加强对霍乱、登革热、艾滋病、结核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控和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贯彻落实《海南省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推行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到2015年,“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控制人口覆盖率、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均达到100%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建设,完善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实施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继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保险体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资源配置方案,强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培训。建立符合区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加强服务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参合率达97%以上。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文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区一级文体活动设施,着力争取建成滨江新城文化广场;完善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体活动中心及一批村、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274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个社区文化室。要突出以府城为重点的全区文化体育活动,争取在府城开辟多个街区活动场所,丰富节日文化、夜间文化、集市文化和街头文化,创新海南国际旅游岛古城生活特色。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建设“文化名区”为目标,推进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节日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重点加强府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建设和一批重大被毁历史文化名胜的恢复重建工作。深入挖掘琼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发展健康休闲娱乐文化,丰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以人民群众为重点,深化全民健身运动,壮大体育队伍,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落实中央关于鼓励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强化文化体育市场秩序管理。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形成导向正确、产品丰富、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改进文体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人才断层和流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平等竞争的文体产业发展格局。以行业管理为方向,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为主,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参与互动的文体市场经营机制,确保文体市场健康和有序发展。

第四节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实现就业市场化、保障社会化、收入分配多元化和劳动关系规范化。做好城乡低保工作,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坚持改革发展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支援”的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平等竞争就业机制,通过引进项目,加大开发,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市的目标,积极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妇女就业培训、全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大对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社区平台机构的服务功能,兴办服务实体,创建再就业基地,提供就业援助。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地和创业服务,引导闲散社会劳动力和社会青年积极参加社会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形成以市级人力资源、区级人力资源及社区基层平台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立健全覆盖市、区、镇(街)、社区(村)四级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4050”人员、残疾人、退役及转业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扶持工作。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实施城镇失业登记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3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

——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劳动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劳动关系调整法制化,依法处理劳资纠纷和劳动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行以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为基础,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调控机制逐步健全,以执法监督为后盾的多层次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健全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机制,使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层次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增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征缴力度,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付待遇及服务质量,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五保供养和城乡低保的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包括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对参保人员缴费的资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建立农民工养老社保转移接续制度,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对城乡低保户监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到2015年,新农保农民参保率达95%,敬老院床位达40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0%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市场+保障”的住房保障机制,以“租、售、改”为保障性住房分配主导,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保障性住房需求主体,同时兼顾各类人才的住房需求,以建设中小型户型为主,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拆迁安置房、人才房、危旧房改造的建设步伐,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保障性住房7750套,发放租赁补贴1000户。

第七章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一节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拓宽科技服务领域。

——构建技术创新体制。以海口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云龙产业园区引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养技术含量高、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创新型企业。依托走出去、请进来,联系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到2015年,争取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新建成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发和引进。到2015年,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

——打造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为切入点,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产学研联合协调机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加强科普工作,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力争实现科研开发投入逐年增加。

第二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着力于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同时,认真抓好从“小计生”到“大人口”的转化,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

——加强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格执行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争取进入全省一档先进县(区)行列。坚持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改善人口结构。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基层基础,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到2015年,全区人口总量控制在43.6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3‰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控制在118以下。

——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大力宣传国际旅游岛建设有关知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结合开展生育文化工程,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积极支持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要结合实际,制定妇女儿童发展计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分享经济资源的权利,创造妇女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坚持“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原则,优化儿童成长环境,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把握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优先的人才竞争环境。争取到2015年,实现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20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达到65%,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6:13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培养、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加强思想、政治、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继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将一批“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推动琼山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考录、培训、交流和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力度,有组织、按计划地安排干部人员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探索开展勤廉公示,不断提高政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制定人才引进规划,以优惠的待遇和政策,积极创造各类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平台。以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吸引人才,适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发展创业。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引才引智,促进人力资源共享。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规范和完善人才引进流动服务体系。

——健全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才考核评价和使用提拔的科学水平。加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重实质、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注重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社会。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和谐发展环境。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机关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积极推进“六五”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加强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发展环境。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责任制,创造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打防并举,组织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和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各种安全生产措施,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建设体系。

第八章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推动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加大国资国企改革。通过国有资产资源整合,加快资源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组建投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河道、矿产、土地等资源,实现集约规模化经营。培育和扶植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造,采取兼并收购、整合划转等方式推动企业重组。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区、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重组企业存量国有资产、可转换为经营性的行政事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政府专项资金、项目资源等,拓宽国有资本金来源,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积极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与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租用、征用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大对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发展农业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

——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取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作为土地价格形成因素,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片区综合地价。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争取开展农村自留地安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

——加强投资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快推行代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减少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领域。

第二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从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步转型为“四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确保政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各级政府之间和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改善政府职能实现方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政府机构高效、协调和规范运转。

  ——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提供管辖地区内的各项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维护好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消费安全,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责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健全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探索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相应的行政问责制,从激励约束机制上确保政府有效地履行公共职责。

——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主要部分之一,其职能同政府的基本职能联系紧密,未来五年,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把事业单位改革与引进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环节引入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效率。把事业单位改革与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借助其非盈利性的特征,不断扩大他们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

第三节优化政府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构建“公开、公正、高效、廉洁、便民”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创造优良政务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强政府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创新服务平台,强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服务方式,实行行政审批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打造阳光政务,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确保政府各部门运转有序与高效。

——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区、镇(街)二级政府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全区副科级以上单位政务信息网100%覆盖。加快推进网上审批、逐步实行并联审批。强化对行政审批服务行为的监督,加快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逐步扩大监察的领域和范围,实现对行政审批服务行为全覆盖、全过程监控。

——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坚持把提高政府办事效能、规范政府行为与优化投资环境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形成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确保公共利益为最大化地发挥效益,保障干部群众的政策知情权。

第九章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根据本规划纲要,科学编制投资项目计划、资金计划以及年度重点项目计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录入者: 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 ]

主办: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98-65884012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70001
琼ICP备19003581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702000115号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